欢迎来到 安乡县政协 !
您的位置: 首页 >建言献策>详细内容

永远铭记辉煌历史 传承弘扬“北有安乡”

来源:县政协 发布时间:2014-05-05 10:15:41 浏览次数: 【字体: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20世纪60、70年代,安乡人民以“壮志凌云改山河”的英雄气概,进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学大寨、赶大寨、建设新安乡”的革命,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在安乡大地上描绘出了一幅“渠道成网、林带纵横、田地平整、居住集中”的美丽图景,谱写出了一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壮丽篇章。1969年11月12日,伟大领袖毛主席乘专列到长沙,听取了省军区、省革委会负责人黎原、华国锋关于湖南形势、农业生产和解放干部等方面的情况汇报。当主席听到湖南开展“学新田、学安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活动汇报时,欣慰地点头说:“湖南不错嘛,南有新田,北有安乡,路子走对了……”。并提出“学大寨要有自己的先进典型……”。从此, “北有安乡”的美誉,使我们这个昔日素有“水窝子”之称的地方一夜成名,成为了三湘大地上一面迎风飘扬的旗帜。四十多年过去了,当我们回眸这段历史、重温领袖赞誉时,每一个安乡人都感到无比自豪和骄傲。我们应该认真总结和挖掘“北有安乡”的内涵,把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予以大力传承和弘扬。

一、“北有安乡”是安乡人民的一段辉煌历史,必须永远铭记

1964  年  2  月  10  日,《人民日报》登载了山西昔阳县大寨大队在贫脊的山梁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展生产的报道,并配发了《用革命精神建设山区的好榜样》的社论。之后,毛主席发出了“农业学大寨”的号召,全国很快兴起了学大寨的群众运动。同年12月,安乡县委、县政府作出“鼓革命干劲,走大寨道路”的决定,开始进行了一场史无前例的电力排灌歼灭战。广大农民肩挑背扛、破田破水,3年时间架设35千伏高压输电线3条,万伏高压输电线43条,建成了丁家渡、大鲸港、大湖口3座变电站,修建43座电力排灌站,新修了主支排灌渠道120条计292公里。全县初步呈现出了高压电线密如蛛网,电排机埠星罗棋布,排灌渠道纵横贯通的局面,也为后来的水利网络化,耕地园田化奠定了基础。为了更好地体现大寨精神,1968年,县革委会3次组织农村基层干部和贫下中农代表到大寨参观取经,立下了“学大寨、赶昔阳、建设新安乡”的雄心壮志,掀起了农业学大寨的高潮。

那个年代,人们斗志极其高昂,战斗场面极其壮观。从北边的黄山脚下到南端的洞庭湖口,从东边的藕池河畔到西部的澧水洪道,到处红旗招展,人声鼎沸,一个个青年民兵突击队龙腾虎跃,争赴难工险段;一支支“铁姑娘”队你追我赶,抢挑重担;哺乳的妇女和少年儿童,也纷纷投入开渠筑路、移沙造田、平整土地的战斗;老人带着孙子来到工地,老奶奶烧茶饭、洗衣裳,老爷爷修工具、打草鞋,为革命作贡献。那个岁月,“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大寨能做到的,我们也能做到”;“大寨劈山造田,我们治水造田”;“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累的精神,建设新安乡”, 等等这些话成为当时干部群众的口头禅。精神变物质,汗水凝结晶,安乡很快成为全省“农业学大寨”的典型。全县先后涌现了安丰铁路湾、安福杨树潭、松湖、安金五一、安全董家垱、槐树、安康仙桃、安成梅保、百福、安尤官民等学大寨先进样板。

安乡学大寨带来的巨大变化,在省内外引起了轰动。1969年10月,省革委会在安乡召开全省“抓革命,促生产”现场会,推广安乡“走大寨道路,建设新安乡”的经验,并号召全省人民“学新田、学安乡,建设新湖南”。 11月2日,湖南日报发表“做农业新飞跃的促进派”的社论,号召全省向南面的新田县和北面的安乡县学习。11月3日、20日、24日,湖南日报以头版通栏标题刊出“学新田,学安乡,开展社会主义革命竞赛”和“学新田、学安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口号,一场学新田、学安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轰轰烈烈群众运动席卷三湘四水。之后,周恩来总理亲自提名安乡为全国33个粮、棉、油生产典型县之一;原县委书记刘淑元两次出席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并受到华国锋等中央领导的单独接见;国家农业出版社出版了《用总路线精神建设湖区—湖南省安乡县人民学大寨经验》、《大寨红旗飘洞庭》的图书;省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安乡盛开大寨花》,全国农业学大寨展览馆设专馆展出了安乡县园田化建设的模型,安金公社园田化建设的图片也在广交会上展出。到安乡参观的全国各地的各级领导、基层干部、群众代表络绎不绝,铁路湾、杨树潭、松湖卫星队、五一大队等地,一度出现了灶里不断火,路上不断人,广播不断音,一批接一批迎来送往的热烈场面。

安乡人民通过学大寨,把所有耕地建成土地平整、大小相等,方向一致、排灌分家,独立门户,沟、路、桥设施配套的棋盘式新农田,植树造林5000多万株,加高加大加固了400公里临洪大堤,从根本上改变了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面貌,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安乡成为湖南农民人均向国家贡献商品粮最多的县、棉花收购量最大的县、第一批平原绿化达标县、全国渔业百强县,全省水利建设投工、投资、完成土石方最多的县,涌现出了全国第一个棉花移植补苗成功的全国劳模唐纯银。这些辉煌的业绩,被省党史研究室编辑出版的《三湘之最》收载。

往事如歌,“北有安乡”是安乡人民战天斗地、改天换地的真实写照,是安乡人民“挖掉穷根栽福根、定叫旧貌换新颜”的生动反映。沧海桑田,斗转星移,领袖的赞誉已经40多年了,我们不能淡忘甚至遗忘那个火红的年代、光辉的岁月,更不能躺在历史的功劳簿上;要永远铭记、薪火相传,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二、“北有安乡”是安乡人民的一笔精神财富,必须代代传承

“北有安乡”精神,过去,以其不朽的生命力,发挥了巨大的历史作用;今天,依然闪闪发光,是我们永久的精神财富。传承这种精神将激励着60万安乡人民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勇往直前、锐意进取,不断开创“工业安乡、生态安乡、和谐安乡”建设的新局面。

传承“北有安乡”精神, 我们要始终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传统。安乡人民自力精神强,特别能吃苦耐劳。那个年代,搞农田基本建设困难很多,但却难不倒坚强的安乡人民,他们提出“资金不足自己筹,器材不够大家帮,技术不会干中学”的口号,硬是用这种精神征服了道道难关,取得了节节胜利。据统计,在1969年至1975年七年的时间,全县人民共完成土(石)方9521.87万方,如果以立方米为标准,可以绕地球两周半。如果以这七年农村劳动力的平均数计算,每个劳动力移动的土(石)方可以绕地球810多米。那个时候,只要生产队长喇叭一喊,哨子一吹,有的社员饭还在口里,马上就放下碗筷,奔赴改田造地的战场。户户门上一把锁,出工收工两头黑,中饭晚饭工地吃,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从不叫苦叫累。正是这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安乡人民才能战无不胜,改天换地的奇迹才一个接一个的涌现出来。

传承“北有安乡”精神,我们要始终坚持“团结拼博,无私奉献”的传统。安乡人民顾大局、识大体、只要一声令下,就会从四面八方奔赴劳动现场。安昌公社五福桥大队选拔108个朝气蓬勃的青壮年组成青年突击队,白天在生产队劳动,晚饭后以军号为令,奔赴600亩烂草湖,点着火把铲杂草、筑田埂、填低湖,每晚苦干3至4个小时,风雪无阻,义务战斗一个冬春,不拿一分钱报酬,终于把600亩烂草湖建成新农田。安乡人民奉献精神特别强,在当时困难重重、粮食产量普遍不高的情况下,一心只顾舍小家为大家,省吃俭用,每年每户人均仅留口粮175公斤左右,每年上交国家粮食5000--6000万公斤,捆住肚子交“征购”,饿着肚子交“三超”是那个年代的真实写照。

传承“北有安乡”精神,我们要始终坚持“攻坚克难,一往无前”的传统。安文公社在园田化建设中,要开挖一条横穿东西的排灌渠道,需通过面积3000多亩的沉田堰,由于淤泥深,破堰筑堤成渠,难度很大。1969年冬,公社集结5000多劳动力誓师动员。会上的豪言壮语,亲历者至今依然脱口而出:“困难象弹簧,你强它就软,你软它就强,苦战四十天,面貌大变样。”由青年劳动力组成的排水清淤突出队,发出了“谁是英雄谁好汉,总结会上比比看”的口号。那个冬天,风、雨、霜、雪又多又大,但参战人员没有一个退缩,起早贪黑,迎难而上,硬是在40天完成了任务。总结大会上归纳出了这样几句话:“大干就有大变,小干只有小变,不怕困难天大,就怕志短不干”。安丰铁路湾大队原来是个“坑坑洼洼一片沙,庄稼不长人搬家”的穷地方,从1965年开始,在以李孝来为首的党支部的带领下,连续奋战5个冬春,把过去4000多块零乱的田土改造成25大块、100中块、450小块的“棋盘”式新农田,粮棉油产量比学大寨前翻了两番,全大队成了全县农业学大寨的标杆。

传承“北有安乡”精神,我们要始终坚持“尊重群众,凝聚民智”的传统。许多亲历者回忆,《安乡县水利化园田化建设规划》就是一个发动群众,尊重群众,依靠群众而形成的规划。为了使规划建立在符合安乡实际的基础上,县委组织了一支由领导干部、技术人员、群众代表“三结合”的300多人调查队,先后跑遍了全县18个公社、200多个大队和大部分沟港、湖泊、河堤,召开了数十场座谈会。在洪水猛涨的时候,他们出现在大堤上,一边带领群众抗洪,一边观察堤身情况,哪里有险情,哪里有隐患,哪里需要加固,都一一记在本子上;在枯水季节,他们奔走沿河两岸,从下游开始,甚至越过县界、省界,一直追溯到上游,测量河床变化;越是下大雨,他们越往雨中跑,观察垸内地形和渍水情况。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以大垸为单位,分公社拟制规划,绘制草图,再自下而上发动群众讨论,然后报县委审查修改形成规划。实践证明,这个凝聚民智的规划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可操作性,得到了全县人民的拥护,当时安乡新农村建设的“一化带八化”规划图,就是以此为基础绘制而成的。

传承“北有安乡”精神,我们要始终坚持“务实敬业,同甘共苦”的传统。在学大寨运动中,安乡县委几届领导班子成员始终站在前列,特别是刘淑元、李顺、张金川、罗贻斌、刘运武、汤海渔、张爱卿等同志,在抗洪抢险的紧急关头,修筑大堤的难工阶段,园田化建设的日日夜夜里,植树造林的风雪严寒中、指导种养的田间地头上,都留下了他们身先士卒、大干苦干、巧干实干的身影和足迹。1976年,原省委书记张平化和原中央委员刘春樵视察五一大队,在张家拐招待所与原县委常委、安金公社原党委书记汤胜保进行了两个小时的座谈,当汤胜保汇报到农业生产是“双手端碗油,一年急上头,担心怕减产,难得争上游”这几句话时,要他连说了三遍,受到了张平化的充分肯定,并要记者登上了《湖南日报》。1977年12月,省委书记毛致用一行8人从澧县到安金,轻车简从,历时5天,视察了五一大队,在张家拐招待所与干部群众座谈,到农科站中耕除草、座谈合影。领导干部亲历亲为的优良作风,带动和激发了群众的热情,形成了农业学大寨的巨大推动力。

三、“ 北有安乡”是安乡人民的一块金字招牌,必须大力弘扬

“北有安乡”是安乡人民扎扎实实创造出来的一块熠熠生辉的金字招牌,必将为安乡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良好的人文环境和强大的精神动力。要让这块金字招牌永放光芒,我们必须大力弘扬这张名片,做好做活这篇文章。

弘扬“北有安乡”,要从大力宣传上着手。“北有安乡”是伟大领袖毛主席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大力宣传提倡,有利于全面展示当代安乡人民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全面提升安乡的整体形象,进一步扩大安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为此:一是全面报道“北有安乡”。县电视台要分步骤有计划地对“北有安乡”进行系列宣传报道,拍摄反映《北有安乡》专题宣传记录片。县政府网站要制作《北有安乡》专题新闻网页。《常德日报》安乡专版、安乡手机报要定期宣传。全县各乡镇、各部门和单位要开辟专栏阵地,挖掘本地的先进事迹和先进典型,组织好宣传。二是全面组织对外宣传。征集明确“北有安乡”标识,将其抢注成商标。安乡所有生产的有外包装的商品均印上“北有安乡”标识,全县所有公职人员和企业老板应将本人名片标注“北有安乡”标志。统一印制配注“北有安乡”标识及相关宣传内容的接待手册,所有接待用酒、纸巾、礼品盒、礼品袋都要定制“北有安乡”商标标识。统一制作标有“北有安乡”主题的明信片、贺年片、邮票、挂历和各单位的信封。征集“北有安乡”歌词,谱写乐曲,在全县上下传唱。全县各乡镇、县直机关各单位,县境各个进出要道、学校、车站等公共场所,要在醒目位置设立“北有安乡”固定标识。开展以“北有安乡”为主题各类经贸和体育活动。组织编写《北有安乡》系列丛书和宣传画册,全方位、多角度宣传“北有安乡”精神。

弘扬“北有安乡”,要从与时俱进上着墨。弘扬“北有安乡”,除了继承传统、发扬光大外,还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地挖掘提炼和丰富其精神,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体现新的时代精神。我们建议:县委、县政府把提炼丰富“北有安乡”精神作为创建“学习型安乡”的核心内容,并贯穿于始终;宣传部门组织全县各行各业开展“北有安乡”精神大讨论,采取召开座谈会,网络论坛、电视访谈、下发征求意见函、公示投票等方式,引导全县人民共同探讨:“北有安乡”的新时代精神是什么?安乡的发展需要什么精神?如何才能实现新发展?同时,编辑出版《北有安乡》理论月刊,为提炼和丰富“北有安乡”精神提供平台;县委党校把“北有安乡”纳入研究课题和授课内容,县教育局在全县中小学校开展“北有安乡”精神为主题的教育活动,让学生了解历史。通过大讨论和采取丰富多彩的动,形成共识,凝聚力量,激发全县人民“知我安乡,爱我安乡、建我安乡”,向世人展示“北有安乡”这张精神名片,引领安乡经济社会发展。

弘扬“北有安乡”,要从再立新功上着眼。弘扬“北有安乡”,关键就是要把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鼓舞干劲,凝聚合力、再立新功上。再立新功,我们要在自信中前行。自信是成功的基石。一部“北有安乡”的历史,让世人知晓了没有安乡人办成不了的事,没有安乡人完成不了的任务。在“北有安乡”精神的感召下,勤劳勇敢的安乡人民必将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辉煌业绩。再立新功,我们要在开拓中前行。安乡的400公里大堤、“棋盘式”农田、一座座电排、一条条沟渠等是我们的前辈们一副肩膀两只手,用扁担、箩筐,锄头、铁锹创造出来的。这些前辈们打下的基础,我们至今受益。再立新功,我们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前进,必须进一步开拓创新,从实际出发,脚踏实地、兢兢业业,一步一步推进事业向前发展。建议县、乡镇、村和各个部门单位都要制定“北有安乡”大发展、大繁荣的五年和十年规划,并将其细化和量化后逐步实施推进。深信通过一段时期的努力,一个崭新的安乡会展现在世人的面前。再立新功,我们要在坚持中前行。要坚持用安乡人民百折不挠的顽强精神,应对当前发展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要坚持把“北有安乡”精神熔铸成自己的理想和信念,熔铸成改造自然的强大力量;要坚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团结和动员广大干部群众,一心一意建设幸福家园,创造美好生活。再立新功,我们要在压力中前行。领袖的赞誉既是对我们的肯定,也是对我们的鞭策和压力。从县政协组织“北有安乡”精神座谈讨论的情况看,所接触的老领导、老干部、当时的亲历者和现在的群众,众口一词都说县委、县政府这件事看得准,抓得实,做得好,同时也希望县委、县政府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让“北有安乡”精神在安乡大地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在新的征程上,我们要不负领袖的赞誉和群众的期盼,就必须把压力转化为奋发向上的动力,拿出“见第一就争、见红旗就扛”的劲头,拿出战胜一切、压倒一切的气魄,努力拼搏,创造新荣誉,再创新辉煌。再立新功,我们要在担当中前行。桥的价值在于能承载,人的价值在于能担当。如今,老一辈手中的接力棒已经传到了我们的手中,我们责无旁贷。要更好地完成属于我们的里程,需要我们继续吟唱着雄壮的凯歌,勇于担责、敢于担当,勇挑重担、不惧风险,昂首阔步,开创未来。

弘扬“北有安乡”,要从转变作风上着力。弘扬“北有安乡”精神,转变全县各级党员干部的作风是关键。进基层、进村组、进农户,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是“北有安乡”留给我们各级干部的一种优良作风。那个时代,领导干部以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和群众一起劳动和生活,没有半点特殊,没有半点架子,没有半点官僚主义。这种优良作风,那个年代的一句话作了最好地诠释:“劳动生产好像一个大熔炉,干部和群众一同劳动‘晒黑了皮肤炼红了心,交上的朋友亲上亲’,并且能够学会一套领导生产本领,做农业生产和技术革新的先锋。”在大力推进“工业安乡、生态安乡、和谐安乡”建设的今天,我们尤其需要重心下移、深入一线,抓具体、具体抓。只要我们全县各级党员干部坚持不懈地发扬这种作风,就能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从群众中吸取无限的力量,理直气壮地扬起风帆,冲破层层发展中的暗礁,到达明天更加美好的彼岸。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历史的书页在不倦的翻动,富民强县的时代强音在安乡大地上回荡不息。我们肩负着伟大的使命,在建设幸福家园的征途上,让我们世代传承、大力弘扬“北有安乡”精神,用勤劳,用智慧,用速度,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进行又一次更加辉煌的开拓,谱写出不负于领袖、无愧于子孙后代的历史新篇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