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安乡县政协 !
您的位置: 首页 >建言献策>详细内容

弘扬国粹 努力发展我县中医药事业

来源:县政协 发布时间:2015-01-20 16:42:16 浏览次数: 【字体:

  中医中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和国粹。神农尝百草,伏羲制九针,开中华医药之先河。几千年来,中医药作为抵御疾病、维护健康的重要手段,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至少从有丝绸之路开始,中医药就已经走出国门。目前中医药服务遍布世界各地,有13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中医医疗机构。国际市场对中药产品的需求日趋加大。从青蒿提取的青蒿素制剂已成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治疗疟疾的首选药物。在全人类不断重视中医药的背景下,作为炎黄子孙一部分的安乡人民,我县的中医药事业何去何从?弘扬国粹是否有望?应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和高度重视。

  一、中医药一直滋养护佑安乡,其传承历经磨难、坎坷

  我县的中医中药源远流长。据《安乡县志》记载,元代以前,县人靠民间中医、草药和验方、草方医治疾病。元代起,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中药材经营、生产和炮制。清光绪年间,何晴一首在县城开设何天一中药铺,尔后,大和诚、同民福、同济人等私营药店相继开业。民国中期,城乡药铺102家。新中国建立后,药品经营行为由多家到单家,再到多家的演变过程;清乾隆年间,县内散在中草药品种23个,民国初期减至18个。1958年,县药材公司成立后划地60亩,试种贝母、党参、生地等39个品种,后逐年扩大面积,1972年种植面积达1046亩,品种38个;清光绪二年(1876年),焦圻兴办膏药厂,生产用中药熬制的焦圻膏药,享誉海内外,至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长盛不衰。1958年,县药材公司兴办制药厂,生产六一散、十全大补丸、安宫牛黄丸、阿胶等41种中成药,1978年生产的穿心莲畅销省内外。

  新中国成立后,我县中医队伍更是人才辈出,为安乡县人民的健康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县药材公司的徐星山老中医擅长妇科、儿科,省内外患者找他求医问诊的是门庭若市、络绎不绝。原县中医院院长黄守湘,主治中医内科,是全省著名的肝病专家,上世纪八十年代有一位省领导患肝病,把黄老院长接到长沙进行治疗。县七届政协委员贾谷良发明的《治疗筋骨疼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在2005年获国家专利,他曾和卫生部长合过影,为美籍华人治过病。原县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易佑元发明的化瘀胶囊(中成药)在2006年获国家专利,其医术享誉海内外,今年就有一位台湾老板专程找他求医就诊。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和九十年代初,安乡出现了两次出血热流行,造成患者急性肾衰竭,西医对两天以上不排尿症状束手无策,死亡现象时有发生。有一部分患者转到县中医院后,经张梅友老中医救治,个个康复。这两次出血热流行,张老中医共治愈了68例危重病人。我县有些民间郎中和民间偏方也是高深莫测,具有神奇疗效。二十多年前,县国营渔厂有一彭姓妇女患肾衰竭,到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诊断后,该院不接受治疗(如同宣判死刑),彭姓妇女回家,寻到安凝乡一郎中求诊,郎中给她开了一些中药,并一百天不吃盐,不到半年时间,患者奇迹般地全愈,现在仍然健康地生活着。目前,我县中医药顶尖人才在全省、全市也是首屈一指。全省48名名老中医中我县就有陈运国、张梅友2人;全市15名具有高级职称的药剂师就有我县的彭炼乳同志(绝大部分集中到市中医院和市第一人民医院)。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特别是西医科学和应用于医学领域的生物工程、高端物理技术的发展进步,出现了“中退西进的现象,尤其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到本世纪初,我县中医药事业处于举步维艰,甚至濒临崩溃的境地。农村乡村两级中医药基本上是荡然无存,即使有少数民间郎中,也由于未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而不敢公开行医;县中医院因困难重重,生存难保,原有一批优秀专业人才,因收入低下,朝不饱夕,都纷纷下海跳槽,谋求他业,就连原红极一时、誉满潇湘的脉管炎专科也难逃销声匿迹厄运。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曾出现过职工为生计而上访,罢工,甚至封锁医院大门等令人十分痛心的现象。

  二、中医药目前仍然藏于深闺,其发展面临困境、困惑

  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科学价值已经为千百年来的历史所检验和证明。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国医疗界还是以中医药为主,以占世界1%的卫生费用,解决了占世界22%人口的医疗卫生问题,这一成就至今仍然被世界卫生组织视为奇迹。相比西医,中医的优势是简便廉验。是指中医能化繁为简,只需望闻问切即可确定病情,辨证施治;“便是可以就地取材以及所施手法方便;是中医治疗费用少,往往是西医治疗费用的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而且中医一般不会出现过度诊疗的现象;“是指中药大都源于自然界的植物和矿物,毒副作用相对西药少得多,并且中医疗效好,当年SARS来了,当西医还没有弄清它是什么病毒时,中医就把它治好了,同时,几十年来中医治疗乙脑、流行性出血热、艾滋病一直都有好的效果。尽管如此,中医药目前仍然还藏于深闺,其作用还有很多人没有认识,中医有边缘化趋势。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县中医药事业也不例外,面临着发展困惑和困境。

  一是对中医的误解与反对一直没有间断。历史上,不少科技人士、民主人士、政坛精英等对中医存在误解与反对。鲁迅:“中医不过是有意无意的骗子;陈寅恪:指责中医不通;傅斯年宁死不看中医;更有甚者梁启超在被西医误摘一个肾的情况下,仍然对西医推崇备至,而对中医不屑一顾。在这种特定的社会环境下,中医曾走进了历史上的最黑暗时期。解放初期,在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英明领导下,十分关注和保护中医,谁反对和消灭中医,就会受到严厉的批评,甚至撤职。历史走到现在,对中医的认识和认知仍然还有很多人存在错误认识,医院中患者救治还是以西医为主,唯所谓的科学检查为就医方向,唯所谓的高档设备为就医方向,唯所谓的高价医保药品为就医方向,宁可打针吃药也不看中医还是一个主流的社会现象。

  二是中医的师承与诊疗走向弱化趋势。中医师承正在弱化。传统中医,应从小抓起,在特定的环境氛围下,接受并掌握知识,理解才能深刻,受用一生。而在我县中医师徒千百年遵循的师带徒的教育模式,正面临危机。目前在中医院和各大药店,坐诊的中医年纪都在60岁以上,问其是否带了徒弟,多数摇头应对;不少学中医的学生,回来执业后也改行学西医。中医诊疗正在弱化。中医诊疗应以中医为主,检查手段为辅,但现在很多中医却本末倒置,先以西医检查开道,再以西药治疗为主,少了望闻问切,少了辩证施治,导致中不中、西不西

  三是中医的人才与发展面临青黄不接。中医药人才总量偏少。就县中医院而言,全院有专技人员共202人,从事中医药的专技人员只有83人,占专技人员总数的38.2%。与上级规定的60%以上比例有近一半的差距。从年龄结构来看,中医药专技人员中30岁以下的占8.4%50岁以上的占39.3%。中医药人才流出增多。在过去中医事业艰难的30年岁月里,像黄守湘、谢云安等一批名中医纷纷停薪留职或下海自开诊所,或另谋他路;也有一批恢复高考后,从省中医药大学毕业分配到县中医院的优秀大学毕业生,像任静、赵平、刘芳琼等纷纷跳槽,离安而去。据调查反映,这些大学生“99%的都走了

  四是中医的管理与保障需要加大力度。在管理机构上,虽然县卫生局成立了中医药管理股,但实际上与医政股合署办公,没有单独出来,也没有专项的人员经费编制,从事中医药管理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尤其是在打击游医假郎中、巫术行骗等非法行医方面有心无力。同时,县中医药学术研究协会也是有名无实,成立以来,近20年来既未换届,也未开展学术研讨;县中医药研究所挂靠县中医院,虽有5个编制,其编制、人员、经费全由中医院自行调节,研究所无权组织像陈运国、贾谷良等院外名老中医从事中医药研发等活动。在经费保障上,由于投入不足,县中医院为了保工资、求发展,不得已自筹资金和综合医疗机构拼设备,争病员,造成中医院中不中、西不西,中医特色不明显。2012年卫生部等五部委发文要求各乡镇卫生院必须建中医馆(或中医服务区),虽然采取了公租房建设争资、中医馆建设立项等措施,但由于资金拨付不足额,目前没有实现全覆盖。同时,中医事业经费的保障近两年也分文未拨。在政策扶持上,医疗保障报销政策倾斜不够。为了支持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县农合出台了住院报销比例提高5个百分点同级医院降低100元起付费增加中医药特色门诊报销费等倾斜政策。但职工医保和城镇居民医保就没有这类扶持政策。制剂研发生产支持不够。我县中医院通过挖掘,整理传统经典,结合多年来中医临床实践经验,总结归纳了一些院内协定处方和制剂。但由于中医制剂沿用了化学药品制剂申报审批程序,使多年来在临床取得明显疗效的中医药方剂被《药品管理法》一刀砍掉,不能发挥临床作用。

  三、中医药迈步走上时代舞台,其腾飞需要重视、扶持

  一是高瞻远瞩,高度重视。县委、县政府应该用抓经济的力度,抓中医药建设;用抓城建的精神,抓中医基础建设;用抓招商引资的魄力,构建中医药平台;用求贤若渴的态度,组建中医药队伍。

  二是加强宣传,推广普及。重新树立起中医药中华民族瑰宝的这块金字招牌,各级组织要采取各种途径加强其宣传,使全民了解中医药,重新认识中医药,只有群众对中医药了解了,才更愿意接受中医药的治疗,才能去爱护它、呵护它。要加强基层中医药的普及,农村和社区是病人最需要医药卫生服务的地方,也是中医人员的用武之地。在古代,中医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他们深入人民群众之中,能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他们善于和病人交流沟通,充满人文关怀;他们能够比较熟练地使用中医四诊诊疗方法,运用膏丹丸散以及针灸推拿按摩技术,根据病人的主要症状(主观感受)作出相应的诊断;根据病人需求和病情需要,有针对性地运用相应的中医药技术和方法,缓解或消除病人的主要自觉症状。为此,县卫生行政部门每年要定期组织开展中医服务进单位、进社区、进村组、进家庭巡医问诊活动,广泛传播疾病防治、养身保健知识,在全社会营造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学中医的浓厚氛围。与此同时,县中医药学术研究协会也要定期组织开展研讨、会诊、交流、临床实习。

  三是改革创新,形成特色。县中医院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从被保护、被扶持的依赖思想中解放出来,从简单套用西医医院的发展模式中解放出来,从“全能发展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坚持改革创新,坚持自身特色,加强专科专病建设,破除中西医模糊化的服务项目,建立独立的中医就诊环境,依托名医技术,扩大名医效应,补充环境设施,形成以名医为核心,名科为服务,名院为地方标识的特色。

四是完善机构,大力扶持。将中医药管理股从医政股脱离出来,调剂落实人员编制,确保有人专抓专管。县政府应协调上级人社部门,比照我县新农合的倾斜政策,对职工医保和城镇居民医保提高使用中医药的报销比例。对于新进中医药大学毕业生,并取得执业医师资格的,应当尽快解决他们的编制问题。应建立主动合理接受中医药专业大学毕业生的人才调配机制,从而畅通人才进入渠道。应帮助县中医院搞好中药制剂的认定工作,使其更好地服务人民,丰富中华宝库。县卫生局应定期开展好全县“十大名中医的评选活动,抓好师承教育,抓实老中医带徒传技,大力培训现有中医药人员,力争3年一个轮回。县中医研究所要组织全县名老中医开展科研,创新中医临床技术,推广中医药技术成果,挖掘整理民间偏方,开展培训教学。县财政应尽可能将中医医疗机构基本建设经费,人才队伍培训经费,中医科研和继承创新经费,中医药人员经费和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
【打印正文】